孙宾莲:集合整合融合 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医学科研平台

发布者:杨婧发布时间:2024-09-19浏览次数:2220

   江汉大学 江小薇   2022-08-16 14:35

2021年起,江汉大学创立了“炳灵学术论坛”科研宣教平台,以“交换思想、交流学术、交叉学科、交融团队”为宗旨,旨在搭建“科研典型、身边榜样、深度交叉、多点群发”的科研交流新机制,促进学院(机构)、学科及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交流与交叉融合,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促进学校科研跨越发展。

依托论坛平台,学校中青年教师与师生分享了各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科研小故事,激励着广大师生不忘科研初心、砥砺前行,为努力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接续奋斗!

就让小薇带大家一道,聆听江大人的科研故事吧!

孙宾莲,,医学博士,现为江汉大学医学院教授、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集合整合融合

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医学科研平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作为医学院的科研公共平台已建成了一套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确定了研究领域和方向,聚集了一批勇于挑战的科研骨干。现在我对医学院的科研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满怀感恩。感谢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和自己的坚持。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可能比大部分同龄人幸运,1995年大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遇到了潜心做科研的导师和先进的科研平台。尽管毕业后在日本工作顺利,老公也在日产汽车公司研发院有稳定的工作,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当2011年有机会回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工作时我毫不犹豫放弃了日本优厚的条件回到了祖国,中科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研究生让我更加喜欢科研,我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6年内相继申请到了2个国家自科面上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科重点项目“十二五”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执行,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指导让我适应了国内的科研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

2017年在舒细记院长的引荐下加入江大医学院,当时我被舒院长对医学教育的激情和对医学院未来的美好憧憬所感动,可是面对没有平台、设备、团队和经费的科研现状,我一度非常焦虑。但是医学院的办学有悠久的历史,近一半的老师都有博士学位,完全有能力把科研做好。我坚定地认为教师做科研是必需的,无论从教学的前沿性还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也反复思考,医学院为什么要我来?自己到底能为学院做些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学院把科研做起来?我反复和舒细记院长沟通,向院领导讲述我的困惑,讲述我的想法。在他们的指导和支持下有了一些思路,并及时付诸行动。


我们从营造科研氛围和建设科研平台着手,面向学院师生定期举办前沿学术论文分享会。同时申请购买仪器,建设实验室。三个月后,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基本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条件。因为学院科研经费缺乏,我便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给大家买试剂耗材。为了把科研做起来,我努力说服乔嘉璐博士和彭倩实验员来到江大和我一起做科研,从自己的科研经费给他们付劳务费。同时接纳本科生加入团队参与科研工作,体验医学科研活动,让平台同时发挥科研和教学双重功能。

20196月,学校将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归医学院托管,医学院的科研工作有平台了,我们的科研激情更加高涨。在医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把医学院零散的设备搬到研究院,把愿意做科研的老师带到研究院,继续营造科研氛围,建设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这个过程尽管很艰辛,看到目前的成果也很开心。前期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推进研究院的建设。

首先,确立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我们根据医学院已有的特色领域,结合科研人员擅长的专业逐步确定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院主要集中在脑科学、免疫学、肿瘤学等几个领域,开展物质成瘾性鉴定及机制研究,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脑卒中、感染与免疫、肿瘤与免疫、脑神经与免疫、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等多个较为成熟的基础科研方向,同时结合化学材料和天然产物等领域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控策略研究,联合医院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学生物科研机构。

其次,组建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健康的科研团队是科研高效推进,人员快速成长,诚信严谨有序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同一领域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形成科研小组,每周组织大家讨论课题和分享学术前沿的优秀论文,进行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交流课题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协助解决。我们在重视内部年轻博士培养的同时,也动员大家积极发掘人才,引进同领域具有方向互补的专业人才。目前医学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研团队和课题小组。

第三,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教师。我认为只有让年轻人在江大有归属感,扎根发芽,江大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失败比成功多,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韧劲才能坚持下来。我曾经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做科研,做完博士后一度想回归家庭,但是我的导师劝我投入少一点也不要停下来,科研工作一旦停止很难再捡起来。因此当他们打退堂鼓时,我就会侧面拽一把推一把,帮他们渡过难关,认真聆听他们失败时的抱怨诉说,也开心分享他们成功时的喜悦。通过完善实验设备,合理提供经费等方式为他们做好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研信心。


第四,建立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规章制度。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我们根据医学院和研究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从实验室设备使用规则到科研项目立项成果发表等一系列运行规章制度,使得研究院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推进,也便于平台对学校所有师生开放使用,做到资源使用最大化。这些运行规章制度受到学校领导和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的认可。

目前,医学院的科研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基础科研逐渐做深做强,在布局基础科研的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真正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目前主要的科研方向都有相应的团队,各个团队每周都会有1-2次的成果展示及文献分享会,同时研究院每个月也会有一次大型的研讨会。内部经常做交流和沟通,各个团队之间寻求交叉合作,利用好内部资源同时寻求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看到各个团队每位成员潜心科研的样子,我十分感动,研究院全年基本都无休,疫情期间、寒暑假期间研究院都一直有老师和同学做实验,晚上10点之后研究院依旧是灯火通明。努力是会有回报的,这几年各个团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获批多项国家自科青年基金,也有多篇论文发表。同时,我自己团队的科研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乔嘉璐博士今年获批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正像他所说的,江大不仅可以做科研,还可以做更好的科研。回想当年自己拿出勇气说服乔博士来江大,没有让他失望,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感到努力就有收获,汗水总会换来喜悦!

有了科研人员和方向,有了平台和设备,有了运行经费,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们就开始想如何将研究院建成一个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医学科研机构。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为江汉大学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的目标努力拼搏。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平凡的探索者和摆渡人。我想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想法就行动,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坚持并认真地做下去。我会将自己的失败教训和周围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帮助年轻博士减少失败,提高效率,走向成功。